上海到廈門運輸七支隊承擔的林場隧道長不過1255多米,但由于地應力大,且位于石質堅硬的花崗巖和Ⅲ級圍巖地段,是支隊承擔任務中的一顆釘子。為了盡早拔掉這個釘子,七支隊官兵3月底就踏雪上陣,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,摸過齊腰的積雪對導線進行jq復測。針對低溫條件,隧道開挖支護、二次襯砌、防水引流等每一道施工工序都經過多次實驗,有效采用“控制開挖、加強光爆、濕潤圍巖、減小應力”和“超前預報”的辦法,解決了這一難題,使隧道掘進進展順利。
扎頓河路基段的公路段地處河谷平原、河心灘,凹洼地多施工難度極大,被道橋專家視為整條高速公路施工建設的瓶頸。2009年4月,為了提前向業(yè)主交付試驗段,盡早獲得全面開工,支隊總工程師康志東每天冒著刺骨的寒風,在冰雪的沼澤地里跑10多個小時,忍受著關節(jié)風濕的巨疼折磨,奔走在各個施工點,認真觀察分析每一段的地質情況,采取標本。
晚上回到bd和實驗室的官兵一起做試驗,經常熬到凌晨。
經過一個多月的奮戰(zhàn),他帶領官兵對河心灘、牛軛湖、沼澤化濕地等地質做了試驗,從施工工藝從原材料選用,壓實設備類型,碾壓速度、工序,碾壓遍數都進行了論證。總結出設計施工工藝73項,創(chuàng)新工藝9項,編寫了《牛軛湖、沼澤化濕地路基填筑施工方案》,解決了施工難題,一個月后順利交付的試驗段得到業(yè)主肯定,總結的6項施工經驗被同線兄弟單位借鑒。
阿博路面第六合同段進入瀝青攤鋪,為了節(jié)約成本,項目部主任余國斌決定對瀝青混合料拌合站中重油燃燒機進行改裝,但是將重油然燃燒機改成精煤燃燒爐的操作技術問題困擾著他。為了解決技術難題,他奔走數千里到哈爾濱鍋爐廠“取經”,向廠里的師傅請教,拿到技術數據后連夜返回項目部,帶領官兵經過兩天的反復實驗重組了供風系統(tǒng)、燃料供給系統(tǒng)、控制系統(tǒng)、燃燒系統(tǒng),利用煤粉微油混合霧化點燃,5臺55KW的風機將煤粉霧化噴入燃燒爐,有效提高了燃燒值,相對重油燃燒節(jié)約成本150多萬元。這項技術應用被同線施工的兄弟單位借鑒,稱之為該地區(qū)公路施工史上的“一次技術革命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