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刀工、斷代僅僅幫忙看出土古玉生熟、看色沁斷代。歷代刀工雕法、紋飾器型雖都有立異但也都有仿照,秦漢仿三代刀工,宋仿秦漢直至三代刀工。
夏、尚、周三代刀工的一起特色是器大而無工,器小而滿工,三代刀工很細(xì)有時跳刀,稱為牛毛紋昆吾刀工。雕法大多數(shù)是雙陰線“勾撒”雕法,紋飾有陰刻重環(huán)紋、方格紋、花瓣紋、鳥紋等等,器型大多數(shù)為禮器和龍型壁等。但三代刀工也有差異,夏朝刀工紋飾滿工而刻紋刻線精而深,器型外表不平,商朝刀工紋飾滿工而紋飾古拙,器型外表大多數(shù)不平。周朝刀工紋飾滿工而器型紋飾文雅,器型薄而外表平。
春秋戰(zhàn)國刀工仿三代刀工但雕法和紋飾增多。有三代的勾撒法、減地雕法、對稱雕法和出廊雕法等。紋飾有云紋、谷紋、繩紋、“山”形紋和云雷紋等。
秦漢刀工不光仿前代刀工并且還立異了一種粗暴、扎實(shí)、流通、簡練的漢八刀。一件玉器或玉佩雕琢八刀左右即成器,漢八刀的典型玉器有漢蟬、握豬、翁仲等。二晉六朝刀工在拷貝前代刀工的一起還立異了一種羽翼龜稱騰蛇,騰蛇又叫飛龍(無足能飛),此騰蛇鰲頭鴟尾,我想這大概是中國雕琢和繪畫藝術(shù)中集兩種動物于一身的創(chuàng)造。
唐宋刀工并無立異,僅僅宋代螭紋露頸、螭頭圓形的特色。宋徽宗本身嗜玉,仿古玉器甚多。明朝刀工的開展是立異了鏤空層雕法,其雕法刀工巧膩精美、變化無常。清朝刀工精工刻法,刀工巧、層次多、琢工好、精而薄。但明(朝)、清(朝)的刀工對判定出土古玉已無多大用途,因明、清二代出土古玉已無出土古玉的特征,若是一件玉器是明清二代的刀工雕法而此玉器生有色沁,那么這件玉器的刀工雕法和玉器的年歲產(chǎn)生矛盾,所以這件玉器肯定是仿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