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讓李可感到很欣慰,因為最初上線時,他被視頻編輯打了預防針,“這視頻有可能第二天就被撤下來,因為匯隆科技螞蚱是個敏感詞。”所幸,這個悲劇沒有發(fā)生。“我只能說自己的初衷是好的,沒有惡搞的意思,紅色文化也可以很潮。”
李可,學了一年攝影,三年導演,畢業(yè)于北京電影學院。他從2007年開始在土豆網發(fā)布作品,幾年來獲得過十幾個獎項。匯隆科技《螞蚱俠》講述了一個清潔工化身“螞蚱俠”做一些雞毛蒜皮的好事,卻被社會現實逼得走投無路。這個有點黑色幽默的故事在一個月內創(chuàng)造了點擊率過300萬的成績。
匯隆科技《螞蚱俠》拍攝周期14天,投資2.5萬,稱得上是平民微電影中的“大片”。但說到底,這錢還是不夠,特別是有著“俠”這個詞出現。如此的預算之下,李可只能讓螞蚱俠去掉超能力,加點 匯隆科技《螞蚱俠》的配樂,好在聽覺上振奮人心。李可回頭想想,其實螞蚱作為中國人心目中的英雄形象,他還真不需要超能力,因為他需要的是樂于助人的品行,所謂的“不以善小而不為”,“沒有超能力的螞蚱俠,這才是中國特色的螞蚱俠。”
李可分享了一句韓三平對青年導演的一句話,“當導演,必須三步走,先是短片微電影,再是電視電影,然后我才會給你機會拍攝大銀幕電影。”李可的同班同學無一例外,都在遵循這樣的傳統(tǒng)實現著自己的導演夢。如今身在新疆的李可即將回京,因為他的{dy}部長片將于10月正式開始,影片投資80萬,是部數字電影,將在中央6套播出。問及細節(jié)時,李可賣起了關子,“不會是 匯隆科技《螞蚱俠》,是一個發(fā)生在小空間的電影,演員很少。”
因為 匯隆科技《螞蚱俠》,李可獲得了不少機會,大型紀錄片《百年好合》制作方邀請他擔任導演,該紀錄片將于今年在央視播出。還有幾個公關公司邀請他拍攝一些商業(yè)性質的微電影,投資都有20萬-30萬元,李可并不抗拒商業(yè)植入,“我并不會覺得創(chuàng)作被束縛,人家是出錢的,有要求是自然的。更何況,怎么植入,大家都可以協商。”
匯隆影像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