銅佛像盛行于大乘佛教形成之后,大乘佛教佛典提倡塑造銅佛像以積功德。銅佛像從姿態(tài)上分有:立像、坐像、臥像。
佛教寺廟中常見千手千眼觀音銅佛像,全稱是千手千眼觀音自在菩薩,是佛教六觀音之一,簡稱千手觀音。有繪有塑,有坐有立,立像更為壯觀,風格也各有不同,有的古拙豪放,有的纖柔精巧。承德大佛寺中的千手觀音銅佛像,可為此類銅佛像的表。西藏有許多銅雕千手觀音,十分精巧,一只只細柔的佛手非常生動。
![](http://zs1.img-/pic/137921/foxiang/20160608165228_5810_zs.jpg)
![](http://zs1.img-/pic/137921/foxiang/20160608165227_8450_zs.jpg)
![](http://zs1.img-/pic/137921/foxiang/20160608161607_4806_zs.jpg)
在兩菩薩的外邊,則是天王金剛力士,這些雕塑經(jīng)常是采用幾個基本圖案造型組成一件雕塑形式結構,形成不穩(wěn)的動態(tài),對觀者產(chǎn)生威脅。更明顯的是剛進廟門時,就有入門抬頭見金剛的雕塑像,有時像手舉法器想往下打,優(yōu)似泰山頂上要滾下的大石,這種由三角住體或側三角、側梯形重疊組成的形式,構成不穩(wěn)定感的基本形,被宗教雕刻用作顯示威武的神--------“金剛力士”,這和宗教要使人精神感到重壓的需要wq一致。而整個群雕的形式,則從不穩(wěn)定的圖案組合到最穩(wěn)定的永恒感的山形。
不同的形式又都起了襯托山形、突出主佛的作用,加上金剛力士兇猛,菩薩、佛像的慈樣和微笑表情,使朝拜者產(chǎn)生依賴佛和菩薩的心理。宗教藝術利用藝術形式為宗宣宜傳fu務,積累了豐富的經(jīng)驗,但是一些基本形式的規(guī)律并沒有階級性,生與死是在階級社會形成之前就存在的,如三角的穩(wěn)定感來源于山,圓形能轉動和柱形的穩(wěn)定都來源于自然科學的感受,奴隸社會、封建社會時,把這些形式為當時的統(tǒng)治階級fu務,社會主義社會也可以借鑒形式的規(guī)律為我們社會主義藝術創(chuàng)作所利用。
![](http://zs1.img-/pic/137921/foxiang/20160706110751_7819_zs.jpg)
![](http://zs1.img-/pic/137921/foxiang/20160608165227_8450_zs.jpg)
![](http://zs1.img-/pic/137921/foxiang/20160608161607_4806_zs.jpg)
無量壽佛中還有一品名無量光佛,無量壽佛與無量光佛,在漢文譯名中均稱為阿彌陀佛。無量光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乘佛教時期,是一種古老的具有太陽神神格的尊神,其出生地可能是在西北印度或中亞地區(qū)。無量光佛和無量壽佛起源不同,但隨著佛教的發(fā)展,二者的概念重合,印度后期經(jīng)典中二者已經(jīng)混同,在印度、中國 等均被看作是同體異名,但在藏傳佛教中則是不同的兩尊佛。在五方佛系統(tǒng)中,無量光佛側身其間,無量壽佛是其化身,表壽命的延長,因而廣受信仰,困其世俗 的功利性較無量光佛大得多,所以其名號廣為人知。
一般說來,兩者的造像主要區(qū)別在于:一是手印,無量光佛手印二母指上下交錯,而無量壽佛則為禪定印,二 母指相觸。其二無量光佛的伴神為金剛手菩薩、蓮花手菩薩;無量壽佛的伴神為尊勝佛母和白度母。無量光佛只有紅色身,而無量壽佛由于廣受信仰,除紅色外,還 有白色和黃色身等。藏傳佛教中的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,為五方佛之一,居西方,常與白度母、尊勝佛母合供一堂,稱為三長壽佛。佛像由佛身、背光、底座三部 分分鑄、插合而成。無量壽佛頭戴寶冠,胸飾纓絡,臂飾寶釧,著袒右肩衣,衣下垂至底座正面中央,雙手托瓶(寶瓶已失),結跏趺坐。背光呈葫蘆狀,外飾火焰 紋,頭光及身光部分透空。底座外侈,四角飾束蓮紋,座底正面鏨刻“大清乾隆庚寅年敬造”紀年款。乾隆朝曾分別于辛己(1761年)、庚寅(1770年)、 庚子(1780年)和庚戌(1790年)即乾隆五十、六十、七十和八十壽辰四次分鑄紀年刻款宮廷禮佛器,故此尊金銅佛像為乾隆六sd壽時宮廷造辦處特鑄供佛。
![](http://zs1.img-/pic/137921/foxiang/20160608165108_2835_zs.jpg)
![](http://zs1.img-/pic/137921/foxiang/20160608165104_7706_zs.jpg)
![](http://zs1.img-/pic/137921/foxiang/20160608161607_4806_zs.jpg)